迈瑞赴港再添把火: 招标回暖+国际提速, 上市时点很合理?

  • 2025-07-26 01:00:43
  • 943

7月22日有外媒报道称,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拟赴港上市,计划融资不低于10亿美元(约合78亿港元)。

针对赴港上市的传闻,迈瑞医疗回应媒体称: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。

公开资料显示,迈瑞医疗于2018年10月16日在A股创业板上市。截至目前,其A股总市值超2700亿人民币,,稳坐A股医药板块前三,仅次于恒瑞医药(3788亿元)、百济神州(3659亿元)。

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军企业,迈瑞医疗此次考虑赴港二次上市的背后,是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和对业务发展的积极布局。

据相关人士透露,迈瑞医疗正在就股份发行方案与多家顾问机构展开商讨。目前该方案仍在审议中。

"医疗器械第一股"遇增速瓶颈!国际市场撑起45%营收

作为A股名副其实的“医疗器械第一股”,迈瑞医疗始终在“技术+全球化”双轮驱动战略中沉淀。

回看近三年,迈瑞医疗的业绩表现:

2022年,迈瑞医疗实现营业收入303.66亿元,同比增长20.17%;归母净利润96.07亿元,同比增长20.07%,三大主营业务生命信息与支持、体外诊断、医学影像业务增速均与整体业绩增速同频,境外营收规模站稳百亿大关。

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49.32亿元,同比增长15.04%;归母净利润115.82亿元,同比增长20.56%,体外诊断业务表现亮眼,增速超20%。

2024年,其业绩增长态势转变加速,营业收入367.3亿元,增速降至5.14%;归母净利润116.7亿元,仅微增0.74%,为2018年上市以来最低水平。其中体外诊断业务收入首次超越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,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营收下滑11.11%。

很显然,从近几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来看,迈瑞医疗增长率呈下滑趋势。

其中,国际市场成为迈瑞医疗更强的增量市场。2024年其国内业务受医院设备招标采购疲软及DRG2.0政策影响,业务收入下降5.1%;相比之下,国际市场始终在稳健扩张,收入增长21.28%,占比提升至约45%,其中发展中国家贡献占比66.39%,成为增长引擎

业绩增长结构性承压,此时似乎加码全球化成为迈瑞医疗破局的明智之选。

然而意外的是,尽管由于去年一季度国际业务基数高,国际业务综合过去两年的复合增速超过了15%,其中发展中国家过去两年的复合增速接近19%,2025年同期其国际业务同比增长实际是不到5%的。

显然,这样的增速远远不够实现海外营收占比超过70%的目标的。回看来时路,要想高效实现这一目标,并购优质资产尤其是高端技术,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。

过去十年,迈瑞医疗曾至少5次通过关键并购完成技术跃迁:2008年收购Datascope切入北美监护市场,2013年收购ZONARE补全高端超声技术,2021年收购HyTest解决IVD原料“卡脖子”,2023年收购德国DiaSys完善欧洲供应链。

如今,其全球13个国家布局的本地化生产基地中,9个已投产,但仍需资金支持更多海外工厂建设及AI医疗、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业务落地。

似乎赴港二次上市是迈瑞医疗自然也是明智的选择,即使这一次不是,相信之后也会推进。

研发投入连年涨!

按照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此前曾公开指明的,公司战略目标是在用5年时间,即到2030年,跻身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Top10。

为实现这一目标,公司经营管理层已达成两大核心共识:其一,以加大研发投入、攻克核心技术为根基,李西廷强调“若不掌握核心技术,难以迈向更高层级”;其二,深化全球化布局,通过为全球人类健康贡献更大力量,推动公司在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的排名提升,国际化已被确立为长期战略方向。

从2024年的数据看,迈瑞医疗研发投入达40.08亿元,占当年营收的10.9%,募资将进一步支持医疗大模型、超高端超声等创新项目落地。尤其是在海外拓展方面,除持续夯实各业务线外,其也计划未来或聚焦影像AI领域布局,通过打造“设备+IT+AI”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增强国际竞争力。

例如,公司已推出“启元重症医疗大模型”,并构建“瑞影生态”解决方案,后续可能通过收购超声AI算法等影像AI标的,进一步完善该生态体系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迈瑞医疗近期首次在投资者会议中重点介绍了手术机器人业务。当前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普遍存在系统性研发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——新进入者常因研发、制造及销售体系不完善受限,大型跨界企业则受技术与经验积累制约。

而迈瑞医疗在初期布局时已优先完成底层能力建设,在腔镜、能量平台与器械等基础领域积累了坚实技术基础。

尽管是行业后来者,但其凭借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与体系化能力,已具备快速追赶的实力,目标是助力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发展,最终达到全球领先水平。

针对海外高值耗材营销的短板,譬如本地化交付、渠道与销售能力不足等,迈瑞医疗提出“双轨策略”:一方面自建本地化能力,另一方面通过外延式收购补齐短板。此前收购德国DiaSys便是典型案例,其全球生产布局与物流交付能力为迈瑞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未来,其还计划在心血管、微创外科等高耗领域,进一步考虑收购海外本地化平台,以弥补专业销售人员与经销商的资源缺口。

在全球化供应链建设上,截至2024年底,迈瑞医疗已在13个国家启动本地化生产项目,其中9国工厂正式运营,显著提升了区域供应链响应速度。为应对欧美市场贸易壁垒,未来更多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将被纳入资金规划。

更长远的发展战略方向确定后,如何平衡好投入与投资者回报的问题成为了必答问题。

对此,迈瑞医疗也做出了明确回应。

作为医疗器械老大哥,虽然过去两年受需求周期影响,业绩增长出现阶段性承压,但迈瑞医疗强调,“公司没有因为分红降低研发强度。研发创新是迈瑞发展的源动力,迈瑞坚持研发高投入,每年将营收10%左右投入研发,位列行业前列。”

透过历年财报数据也可以发现,与整个创新医疗赛道类似,迈瑞医疗的研发投入是在逐年增加的。2024年其研发投入40亿元,占同期营业收入的近11%;研发人员突破5200人,占到员工总数的24.3%。

公司直言“未来将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,通过原创性和智能化创新,提升各项业务技术水平,不断丰富设备和耗材类产品,加速高端突破和进口替代。”

至于投资者关注的投资回报问题,其也指出在“扣除研发费用之后,公司通过分红与投资者共同分享经营成果。公司会有效平衡研发与投资者回报,综合考虑后做出分红决定。”

乐观的是,迈瑞医疗此前已预测公司三季度业绩将实现反转。公司表示,“国内市场自去年12月份以来医疗设备的月度招标数据呈现持续复苏态势,不过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,从公开招标到收入确认的时间差显著拉长,因此今年上半年国内收入实际反映的是去年招标的大幅下滑,导致一季度国内业务同比下降超过20%,但环比去年四季度增长了50%以上。

展望今年,随着医疗设备更新项目逐步启动,医疗设备月度招标数据的复苏如果能够持续,同时考虑到过去几年上下半年收入分布非常态,尤其是去年二季度是国内业务基数最高的一个季度,公司有信心国内业务将从今年三季度开始迎来重大拐点。

国际市场,通过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海外本地化平台,公司预计二季度开始国际业务增速将有所恢复,其中发展中国家全年有望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。”

恒瑞、迈瑞齐赴港!双资本平台成龙头"必选项"

站在当时时点,迈瑞医疗的港股动作倘若正确,那么这绝非孤立事件。2025年以来,恒瑞医药(港股市值4785亿港元)、百济神州等A股药企相继赴港二次上市,背后是行业对“双资本平台”的集体探索。选择港股不仅是融资需求,于恒瑞医药、迈瑞医疗等医药医疗细分龙头企业而言,更是其“全球化3.0”的战略落子。

同时,迈瑞医疗的港股动作,也是观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窗口。当前,行业正迎来“黄金时代”,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:

其一,从“集采压制”升级到“创新支持”的政策东风。2024年7月,国家药监局出台《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》,明确支持医用机器人、高端医学影像、AI医疗器械等领域;2025年7月,我国对欧盟4500万元以上高端医疗器械实施进口限制,倒逼国产替代加速。政策从“严监管”转向“促创新”,为迈瑞医疗等龙头提供了“政策红利期”。

其二,千亿市场+高端突破进一步打开企业的成长天花板。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3080亿元增至2024年的1.11万亿元,预计2025年突破1.3万亿元,2030年达2.8万亿元。其中,高端医疗器械占比从五年前的不足20%提升至38%,但进口依赖度仍超50%(尤其在MRI、CT等设备领域)。迈瑞医疗等企业的技术突破,如超高端超声Resona A20、手术机器人底层技术等,正加速填补这一缺口。

其三,从“A股独大”到“双平台驱动”资本助力。2021年以来,A股医疗器械板块经历深度调整,但2025年随着业绩拐点临近,机构普遍预测三季度招标收入确认将推动业绩反转,叠加港股二次上市潮,行业估值有望修复。对迈瑞医疗而言,港股上市除了能拓宽融资渠道,也能通过与港股创新药企业(如百济神州)的“协同效应”,提升全球品牌溢价。